資工矽友職涯經驗分享論壇
六位矽友不藏私分享在矽谷從應徵、轉職到升遷的經歷
以及面對AI浪潮的心態與技能!
文/杜懿洵
今年的資訊矽友交流會於8月24日在工研院矽谷辦公室舉辦,除了資訊學院陳志成院長、曾建超副院長、黃俊龍系主任、黃俊穎所長及系友會會長大河馬,一同前往灣區與大家交流並分享系上現況之外,計科系80歲系主任-杜敏文老師也特別蒞臨參與,而當天更邀請到了六位在矽谷的校友,與大家分享職涯經驗與對AI趨勢的看法。一個多小時的交流會,就在熱烈的分享與歡笑聲中圓滿落幕。
此次交流會由在Google任職軟體工程師的Victor與Irene擔任主持人,邀請的六位矽友除了軟體工程師之外,也包含硬體、PM、管理職與面試官等工作背景,六位矽友的資料如下:
- Meta擔任Engineering Manager的劉峻瑋
- Juniper Networks擔任Senior Director of Software Engineering的賈德勤
- Covariant AI擔任Head of Software的林起武
- Salesforce擔任Senior Software Engineer的游雅軒
- Google擔任PM的林永彧
- Rivos擔任Lead of CPU Design Verification Team的鍾懿軒
Q1:分享找工作的看法和經驗。
鍾懿軒:
在Apple工作十二年後轉入start up的懿軒表示,自己是做硬體的,但就她的觀察,資工系是很有發展潛力的;除了performance analysis、detect硬體、做verification之外,還可以bring up一整個CPU、GPU,再加上美國管制人才是嚴格的,像中國人就不能做設計這塊,所以如果大家有工作是可以學習到設計這塊,在找工作上會很有機會。但懿軒也提醒,因為設計主要是在解題,是要從已知達到未知,因此面試的時候會看重求職者的critical thinking,會給一個求職者不會的題目,看求職者解題的過程。此外,懿軒也強調,資工系的computer architect很重要,大家在學校的時候一定要好好學習。
劉峻瑋:
在Meta擔任面試官的Tony表示,履歷要能突顯自己的話,工作經歷和工作符合度是重要的,像他們招募就會優先找NVIDIA或是A&D的人,因此鼓勵大家畢業的時候,可以試著找大公司的intern,這樣會讓履歷更為吸睛;此外,META現在正在招募AI與GPU相關的人,如果是這個領域的人,現在求職是很好的機會。
Q2:AI對現在矽谷的科技人有什麼影響?轉型成下一世代的PM、軟體工程師需要什麼技能?
林永彧:
從PM的角度與大家分享,自己兩年前已經在machine learning AI team,但即使已經站在比較第一線的位置,仍不能看出Open AI後來爆發的趨勢,所以建議大家對於AI的議題可以回到本質上去思考。而從PM的角度來看,雖然AI帶來很多正面的轉換點,但最重要的是business的ROI評估為何?從這個角度去衡量AI,就比較不會隨波逐流。
林起武:
從engineer的角度與大家分享,矽谷是走在尖端的,大環境不斷在變,也經歷了產業從半導體變成PC、網路,再到現在AI的時代。因此面對AI趨勢,第一個是要想如何去implement application,像是有open source之後,寫程式的方式與寫的重點就完全不一樣;第二個是要思考怎麼變得更productive,像現在有很多internet information教大家怎麼寫code。總結而言,在一直變化的環境中,engineer一定要先能夠適應、才能生存、然後才能成功。至於AI的影響,除了對工作的工具與方法產生影響之外,另一個就是已經吸走大部分的資金,而這也導致META、Google的裁員,但另一方面,這些公司又在hire AI的人,所以大家除了要看到環境變化之外,也要了解如何去調整自己、不斷學習。
賈德勤:
從管理者的角度來看,除了把AI當作是一個tool、要能夠駕馭它之外,最重要是「發現問題」,要從不同角度,像是消費者端、產品端等去看問題,而不是等別人告訴你要解什麼問題。
劉峻瑋:
現在的AI與以前在學校學的已經不一樣,所以即使是主管職,也是每天要不斷學習新東西、看paper、參加研討會、跟大家討論、找網路資源、更新在業界的資訊等等。因為很難預測下一個open AI、NVIDIA,就連產業界也都還在思考AI要怎麼做,所以建議大家不要跟風,要相信自己,照自己的興趣去做;市場很大,只要認真做,把自己東西做精,錢和機會就等著你。
鍾懿軒:
從硬體角度來看,還是要跟大家強調,computer architect很重要!因為在硬件設計上的design methodology是可以互相應用的,而computer architect是CPU design,是業界最複雜的設計。因此建議大家在學校要選CPU的課,學習最複雜的解題方法、練習最複雜的design trade off thinking,這樣之後什麼樣的design都可以apply。
QA3:AI趨勢之下,除了自我學習心態、持續精進之外,在工作多年之後,要怎麼思考promotion?
游雅軒:
給剛畢業的學生建議:很多人覺得promotion是老闆會幫忙,但其實是要自己去嘗試,要思考自己喜歡做什麼,然後去找機會展示,讓自己被看見。
林起武:
promotion需要能力與機會;能力要靠自己培養與鍛鍊,機會有時候看老闆,有時候要自己去找。除了要讓老闆了解你,知道什麼樣的機會對你很重要、願意幫助你之外,自己也要想辦法找;通常比較junior的位置,能力比機會重要,但比較senior的時候,就需要花時間去找不同的機會,甚至創造自己的機會,才有辦法成功。
賈德勤:
大家可以想一想一個公司能有幾個VP?幾個senior director?所以機會是有限的。如果大公司沒有缺,可以試著從start up做起。而除了能力很重要之外,也要學會說,像印度人就很會說,三分可以包裝到十分。此外,也可以思考藉由跳槽去創造更多機會。
鍾懿軒:
提供大家一個今天就可以開始做的:閱讀《The Pragmatic Programmer》並開始練習裡面七十幾條good habits,這樣會讓你在工作上與做同樣事情的同事有差異化。另外一個非常好開始的機會是:好好思考自己的目標,並利用跟主管一對一談話的時間去討論你的成長路徑。
劉峻瑋:
提供大家兩個tip,第一個就是跟主管聊天時,直接開門見山說你要升職,並討論該怎麼做。明確的把目標講出來、訊息送出去,不然有可能就會變成其他人都很積極在談,主管可能沒有時間,或是就忘記你了,這樣你的promotion就會不在主管的考慮範圍內。第二個tip就是可以試試看去了解自己職位的上面幾層可以叫得出自己的名字。這是一個很好的指標,可以測試你在組織的位置,也可以了解你自己的談資。
林永彧:
針對junior,我的建議跟大家一樣,就是要很明確的跟主管溝通,在你人生的這個階段,你想要做什麼事情?這裡是可以接受你要level up或是因為家庭或個人因素,不想再往上。至於中階或稍微資深一點的,我的建議就是隨時做好準備,因為機會有可能隨時找上門來。像我就是每半年會整理自己的履歷,每一年隨機去面試兩、三家公司,讓自己記得面試的感覺。有一定年紀的工作者,隨時做好準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!
Q4:分享職場必備技能。
林永彧:
要花多一點心思在跟同事、主管的small talk,所以要多收集資訊、多訓練足夠的話題、以及一些社交的英文用法。
游雅軒:
現在蠻多遠端工作的,所以訓練溝通的能力變得特別重要。
劉峻瑋:
建議大家「多運動」,因為除了會有一個健康的身體之外,也可以成為跟同事small talk時候的談資,一舉數得。
鍾懿軒:
跟大家分享要reaching out,不要畫地自限、被組織限制,當有不懂或沒做過的事情,可以去找這個領域最厲害的人問,跟最棒的老師學。Reaching out會帶給你很多益處,讓更多人認識你,你也能擁有跨域的人際關係,這是非常重要的。
賈德勤:
我分享比較適用在老牌一點的傳統大公司,就是大家可以去搞懂公司的process,這樣就可以弄到很多benefit,我之前就是這樣成為整個BU最有錢的工程師。但這個方法不適合start up,因為它們沒有process。另外就是建議大家去搞懂framework,像是google的OKR,尤其是當從小公司要scale up變成大公司的時候,framework是很有用的,可以幫助你在組織裡去探索你的目標是什麼,你可以貢獻什麼。
林起武:
第一點要支持懿軒的建議,就是要好好學習computer architect,這個對於做RD有很大的幫助。第二個就是建議大家去找一個mentor,因為會有一些事情不大敢跟老闆說,跟同事說好像也不是很合適,但是又需要有人幫助、互相腦力激盪,這種狀況最好的方法就是找mentor,也可以互相交換經驗,在困難的時候獲得幫助。一些大公司有program幫你找,如果沒有,就需要自己去找,可以透過運動或small talk的時候去找。
QA5:請大家分享一個自己的tip,是如何去incentive或motivate自己去做到覺得害怕的事情。
林起武:
我的方式是設立一個目標,譬如說公司有party,就設定要跟幾個從來沒有見過面的人說話,用強迫的方式讓自己去溝通、擴展。
賈德勤:
如果是做軟體的,可以主動去own bug,這樣就有機會跟其他人互動,也容易被大老闆記住。
鍾懿軒:
一開始我也不太敢講話,我的解法是想辦法每天都跟講英文的同事午餐,這樣就必須要社交,最後不但英文練習得很好,也有了mentor和朋友,所以就是要勇敢幫自己創造機會。
劉峻瑋:
因為我不是很social的人,所以也沒有很刻意的去增加social的機會,但我覺得可以想想自己喜歡的事情,然後找到一個願意談的人一起聊,譬如像是兩個人都喜歡健身,或是慢跑,這樣自然就可以找到互動的人。另外,我就是接受我自己不是一個很會small talk的人,但是當我有機會跟別人相處時,我就會關注對方,把握住機會真心和別人聊天、了解別人。
林永彧:
我覺得大家會對於social或small talk有concern的話,很多時後是因為對英文的自信心不夠。我因為來美國的時候是先唸了兩年書,所以我雖然本身比較內向,但在學校就是善用資源,去找英文coach聊天,慢慢等到一個程度之後,壓力就不會那麼大了。另外一個就是「興趣很重要」,不要覺得自己的興趣太冷門或太小,因為那永遠是一個說話的起始點,藉由興趣去接觸,就可以增加很多機會。像我自己對車子很有興趣,就會開始找local event去看,去了之後發現不到10%的人是亞洲人,各種背景的人都有,但因為是自己有興趣的東西,被強迫亂聊也會學到東西,也不會覺得是很刻意的,或是要裝得很厲害。
游雅軒:
我自己的經驗是跟找做同一個project的同事聊,可以是工作或是分享私人的事情,這樣也會拉近距離,讓工作的氛圍更好。然後也可以找一個career coach,會有蠻多幫助的。